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全面加强工程建设行业管理,是各地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追求的目标,但建设工程本身所具有的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以及建筑市场进一步放开和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监管模式下的各种弊端逐步显现。
以实体监管为核心夯实行业监管基础
依据“业务+监管”的模式进行设计,将业务与管理有机结合,使通过软件规范每一个工作岗位业务操作、落实管理责任的新型行业监管模式成为可能。
一、用软件规范行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实体监管与行为监管落到实处。
“建设行业综合监管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系统,它把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业务部门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业务系统与监管系统一体化,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实时监管。
住建委主动优化管理流程,通过业务数据电子化、信息实时传递、共享资料,将业务办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软件系统中固化下来,最终实现压缩管理层级,减少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率的管理目标。
二、规范日常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打破层层汇报的多级管理,实现监管层与一线管理者直接信息沟通的扁平化监管。
一是突出“认证”和“留痕”,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
工程管理人员是否到岗履职是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督促提高项目经理、监理等重要人员在一线的出勤率,所有施工现场都可实施指纹签到等方式予以认证。一线管理者通过手持式数据终端,将信息实时上传中心服务器,形成工程管理一线到监管者的信息快速通道。
二是优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加强重要环节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针对事关工程质量、安全的重点环节,设置了一批特殊功能及时提醒有关人员履责。如对图纸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反“技术强条”内容,系统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自动提示,大大提高了质量巡查的针对性。再如工程配套费收取,系统通过与规划、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挂钩和自动对比,使收费的折扣率、政策性减免等一目了然。系统还能够对企业一个时期的中标情况进行梳理,为纪检及相关部门提供工作线索。
三是强化公开、公平、公正,加强现场执法监督。
通过技术性、程序性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监督人员的监督,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有效管理自由裁量权,真正做到公正执法,彻底消除因监管不力而产生的管理真空。在系统中,所有的重要节点都设置了办理、审核、批准等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了相互监督、相互印证,形成了多维的动态透明监督机制。在大集中模式下,相关数据集中于中心服务器,且数据具有不可逆性,有效避免了人情执法、事后作假等现象。实行监督事项明细和清单制,克服了漏项、漏检行为的发生,避免“选择性”执法。
基于互联网打通管理壁垒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信息孤岛、部门信息流通不通畅,是以往行业统一管理的严重壁垒。本系统依托互联网,建立了开放的网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信息共享的两大基础:
一是,行业基础数据库:住建委所属部门、站办的业务管理系统均运行于此基础数据库之上,使打破部门壁垒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系统建立了包括“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工程项目、诚信”四方面内容的基础数据库,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业务都基于此基础信息开展,业务数据自动汇总于中心数据库,各部门信息自然共享。
二是,行业通用的执法与诚信管理系统:以技术手段保证“记分标准化、扣分无情化、评分公开化”的诚信管理系统,统一了行业执法,执法结果体现在诚信分上,这一过程,将诚信系统提升为行业监管的重要抓手,也使行业监管的行为有了一个统一的量化考核指标。未来,诚信系统横向将与市级诚信平台,纵向与部、省行业主管部门的诚信联网,形成更高、更宽层级上的信息共享,使行业诚信系统形成更强的威慑力。